又到了一年中桂花最盛的季节。
此时的整个江南,氤氲着桂花的甜香,使人忍不住放慢脚步,深深地吸上几口。
桂花,因叶脉形似圭的木本而称“桂”,又因其木材纹理如犀而名“木樨”。还因它常常自然生长于山涧岩岭间而被称岩桂。
古人早已注意到桂花之美。春秋战国时期,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中提及招摇之山多桂。《吕氏春秋》中赞:“物之美者,招摇之桂。”
自汉代起,桂花开始出现在皇家园林中。西汉刘歆撰《西京杂记》记载“汉武帝初修上林苑,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,其中有桂十株”。
唐宋时期,文人墨客开始在庭院中栽植桂花。诗仙李白赞美桂花在瑟瑟秋风中独有的葱郁与芬芳:“安知南山桂,绿叶垂芳根。清阴亦可托,何惜树君园。”
明代 吕纪 《桂花山禽图》(局部)
到了明清时期,人们开始关注桂花的品种。明代王世懋《学圃杂疏》中的《木犀》记载了早黄、毬子、丹桂和真桂四种。清《广群芳谱》中将桂花按花色分有银桂、黄色的金桂和红色的丹桂,按花期分有秋花型、春花型、四季型和逐月型。
桂花之美,在于其香。宋代文豪辛弃疾大赞桂花香气之清远,“大都一点宫黄,人间直恁芬芳。怕是秋天风露,染教世界都香”。而清代文人高士奇则认为桂花香气之妙在于其或清或浓,“清可涤尘,浓可透远,一丛开花,临墙别院,莫不闻之”。
桂花之美,在于其形。桂花没有其他传统名花显现的花色或花容,唯有温柔、恬静的姿态。白色的银桂,黄色的金桂,橙红色的丹桂,微小而又精致的花朵一簇一簇从墨绿的叶丛下探出头来,幽静之处自得人心。
鹧鸪天·桂花
宋·李清照
暗淡轻黄体性柔。情疏迹远只香留。
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。
梅定妒,菊应羞。画阑开处冠中秋。
骚人可煞无情思,何事当年不见收。
江南处处都可赏桂,而杭州西湖满觉陇的桂花最为有名。白居易醉心于杭州的桂花:“江南忆,最忆是杭州;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。何日更重游!”秋天的微风轻拂,细小的桂花整朵随风而下,落英如雨,如此美景的确使人依恋。
不是人间种,移从月中来
桂花开时,恰逢中秋,古人便将中秋、桂花与明月联系在一起,赋予其美好的寓意。战国时期《归藏》一书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。后来,人们又增加了桂花、月宫、玉兔等元素,使这个故事变得更为“丰满”,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。如《南部烟花记》记载,南朝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造“桂宫”于庭院,植桂一株,树下置药杵臼,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,时独步于中,谓之月宫。
“吴刚伐桂”则是另一则与桂花有关且家喻户晓的传说。唐代段成式编撰的《酉阳杂俎》中提到有一位名为吴刚的人,醉心于仙道却不专心学习。天帝震怒之下,罚他在月宫伐桂花树,并承诺:“若你砍倒桂花树,可获仙术。”但吴刚每砍一斧,桂花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。日复一日,吴刚不得不在月宫常年伐桂。
古人还将桂花借喻为仕途得志、辉煌腾达的“蟾宫折桂”。宋代僧人仲殊在《金菊对芙蓉》中赞美月中桂花:“花则一名,种分三色,嫩红妖白娇黄。……许多才子争攀折,嫦娥道,三种清香,状元红是,黄为榜眼,白探花郎。”故后来将一甲前三名的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称“蟾宫折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