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《菊诗》魏晋·袁山松
灵菊植幽崖,擢颖陵寒飙。
春露不染色,秋霜不改条。
灵秀的菊花生长在幽静的山崖,秋风中傲寒怒放。春露的滋润不能改变它的颜色,秋霜的摧残也不能改变它挺拔的枝条。
菊花的美不在颜色,不在姿态,而在于“春露不染色,秋霜不改条”的坚韧品性。
2、《饮酒》晋·陶渊明
秋菊有佳色,裛露掇其英。
泛此忘忧物,远我遗世情。
一觞虽独进,杯尽壶自倾。
日入群动息,归鸟趋林鸣。
啸傲东轩下,聊复得此生。
秋天的菊花如佳人般美好,我来采摘含露欲滴的花瓣。此等令人忘忧的事物,使人远离世俗凡尘。
陶渊明最有名的菊诗当是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但真正写菊的却是“秋菊有佳色,裛露掇其英。”经过陶渊明的书写,菊花逐渐化身为超脱世俗、忘却功利的隐士意象。
3、《菊花》唐·元稹
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
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
一丛丛秋菊绕着房屋,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。绕着篱笆欣赏菊花,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。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,只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无花可赏。
为什么如此偏爱菊花呢?只因“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”。百花之中,菊花最后凋谢,一旦菊花谢尽,便再无花可赏。与其说诗人偏爱菊花,不如说是偏爱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。
4、《华下对菊》唐·司空图
清香裛露对高斋,泛酒偏能浣旅怀。
不似春风逞红艳,镜前空坠玉人钗。
清淡香雅的菊花含着露正对着书斋,花瓣泡酒把旅途的劳顿与伤感洗濯净尽。菊花从不像春风中的花儿争奇斗妍,讨好那些红粉女子,而是在清冷的秋天开放在冷寂的书斋。
一句“不似春风逞红艳”,尽显菊花卓尔不群的风姿。
5、《九月十日即事》唐·李白
昨日登高罢,今朝更举觞。
菊花何太苦,遭此两重阳?
古时九月九日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,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。菊花两遇饮宴,两遭采摘,所以李白感慨:菊花何太苦,遭此两重阳?
实际上,李白是借菊花之苦来感慨自己被馋离京、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。
6、《咏菊》唐·白居易
一夜新霜著瓦轻,芭蕉新折败荷倾。
耐寒唯有东篱菊,金粟初开晓更清。
一夜过后,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,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,或折断,或歪斜。唯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,在寒冷中傲然而立,金粟般的花蕊初开,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。
芭蕉的新折,荷叶的残败,反衬东篱菊花的清绝耐寒。诗人写菊花,也是写自己。
7、《不第后赋菊》唐·黄巢
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
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据《清暇录》记载:黄巢在起义之前,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。考试不第后,他写下此诗,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。
“我花开后百花杀”、“满城尽带黄金甲”,境界瑰丽,气魄恢宏,气格刚劲雄迈,将菊花诗写得如此豪情霸气,可以说是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,至今无人超越。
8、《赠刘景文》宋·苏轼
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一年好景君须记,正是橙黄橘绿时。
荷花凋谢,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枯萎。菊花虽然开败,花枝却还在傲寒斗霜。
菊被誉为霜下之杰,不仅因为蕊寒香冷,姿怀贞秀,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。苏东坡以“傲霜枝”作比,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。
9、《野菊》宋·杨万里
未与骚人当糗粮,况随流俗作重阳。
政缘在野有幽色,肯为无人减妙香。
已晚相逢半山碧,便忙也折一枝黄。
花应冷笑东篱族,犹向陶翁觅宠光。
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,与菊花相比,它所处的位置与自身的姿色并不太引人注目。但在杨万里笔下,却别有风骨。
“政缘在野有幽色,肯为无人减妙香。”政,正也。正因为野菊在野外有着幽闲的姿态,岂肯因为无人赏识就减少芳香呢?野菊自有天然本色,不媚俗而招蜂惹蝶,也不承欢而取悦达官贵人。杨万里写的是野菊,赞颂的却是位于底层、乡野的高逸之士、贤明之人。
10、《画菊》宋·郑思肖
花开不并百花丛,独立疏篱趣未穷。
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
菊花开放的时候,百花已经凋谢。只有它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,让人心生喜悦。更难能可贵的是菊花宁愿一身芬芳枯死枝头,也决不被北风吹落。
诗人写菊花傲骨凌霜,孤傲绝俗,也是表达个人坚守高尚节操,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