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东厢月,一天风露,杏花如雪。
出自宋·范成大《秦楼月》。诗句描写月上东厢、满天风露、杏花盛开的夜景。以天上之月与地上杏花相辉映,在对衬中使月光越发显得皎洁,使杏花之白更加耀眼;以现实的露与虚拟的雪(杏花)相对,不仅使所写画面意象显得丰富,更在意象对比中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。
二、碧潭宵见月,红树晚开花。
出自唐·宋鼎《酬故人还山》。红树晚开花,是“树晚开红花”的倒装,是为了与前句构成对仗而在文字上故作颠倒。诗句描写月映碧潭、夜树开花的景象。
三、楼上黄昏杏花寒,斜月小栏干。
出自宋·阮阅《眼儿媚》。诗句写黄昏时分小楼春寒、杏花暗开、月上栏干的景象。
四、一片青天白鹭前,桃花水泛住家船。
出自元·杨维桢《题春江渔父图》。桃诗句写鹭飞于天、春水涨江、桃花纷飞、船泛水上的春日景象。前句写远景,以“前”字表明是向前望所见之景,写的是头顶上的青天与飞于青天中的白鹭。
青天的背景与飞动的白鹭,形成青白两映、动静结合的一幅画。后句写近景,着眼的是纷落的桃花与浮动于水面上的住家船,表现的都是动感形象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。
五、明月有情还约我,夜来相见杏花梢。
出自清·袁枚《春日杂诗》。诗句以拟人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,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明月映杏花的春夜之景,让人倍感亲切,情趣盎然。
六、远山芳草外,流水落花中。
出自唐·司空曙《题鲜于秋林园》。碧草连天,远山隐隐;落花纷纷,小溪潺潺。这是诗句二句所写出的意境形象。前句由近而远,由草而山;后句由远而近,由水而花。
两种视角两种绝对不同的景象,区区十字所勾勒出来的画面却异常丰富,色彩也非常鲜明,读之不禁令人无限神往,并为之而深深陶醉。
七、新林二月孤舟还,水满清江花满山。
出自唐·储光羲《寄孙山人》。诗句写初春时节泛舟归乡沿途所见春水涨清江、林新花满山的景象。就如一幅画,有山、有水、有花、有树、有人(舟中有人),看是语句平淡,但意境气象却显得非常阔大。
八、永日屋头槐影暗,微风扇里麦花香。
出自宋·范成大《初夏二首》(其二)。永日,长日。诗句描写初夏槐树遮屋、长日影暗,微风时起、麦花飘香的景象。
九、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风。
出自宋·晏殊《寓意》。溶溶,指月色柔和、温润的样子。诗句写月光柔和、洒满梨花院落,晚风轻吹、拂起池塘柳絮的夜景。两个写景之句不用任何一个动词,全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铺排在一起,犹如电影“蒙太奇”手法,意象开阔,意境深远,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显得更多。
同时,叠字“溶溶”与“淡淡”的运用,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色的柔和与晚风的轻微之态,也使诗句在对仗形式上更趋工整、在音律上别添了许多美感。
十、桃花岭上觉天低,人上青山马隔溪。
出自唐·顾况《寻桃花岭潘三姑台》。前句以“觉天低”反衬桃花岭之高,后句写人马隔溪相望、一高一低、一山一溪的情趣。